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遵府发〔2015〕10号
税谱®提示:根据《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 遵府发〔2016〕12号)规定,有效
税谱®提示:根据《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遵府发〔2021〕5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抓好粮食流通工作,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设施先进、供给稳定、质量安全、调控有力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综合流通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依法管粮能力,确保市内粮食总量平衡、口粮绝对安全、价格基本稳定。
(一)粮食储备满足调控需要。逐步增加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合理调整品种结构,确保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12.25万吨,其中市级储备粮规模达到6万吨以上,县级6.25万吨以上;地方食用植物油储备规模达到8500吨以上。
(二)粮食流通设施配套完善。全市新建30万吨粮油仓储设施,确保各县(市、区)达到1-3万吨粮油仓储设施目标,维修18万吨粮食仓房,累计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20万户。建成“遵义粮油物流交易中心”。加强遵义粮油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增强全市粮油质量监测能力。
(三)粮食流通方式加快转型。粮食流通发展方式由单一的收储、加工和销售向从种植到加工、储备、配送全产业链转型,现代粮食流通业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四)粮食产业集聚发展。优质粮油基地及订单发展到200万亩; 粮油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遵义粮油集团壮大发展,根据市场粮食品种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年“引粮入遵”能力达150万吨,粮油吞吐能力达300万吨,市场交易额达50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6家,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2个,贵州名牌产品达到10个。
(五)加快“智慧粮食”建设。以信息化粮库建设为抓手,建成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信息共享、业务协办、互联互通的粮油信息化集成系统。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地方政府引导作用的粮食流通体制机制。抓好政府地方储备轮换销售和各项政策性粮食供应,对市场实行有效调控。建立完善“引粮入遵”机制,确保省外粮食有效调入,加快我市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发展;推进“遵米出山”,搞活粮食双向流通。二是建立完善国有、民营和社会多元资本投入粮库、加工厂、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建设机制。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粮食仓储物流园区、粮油应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智慧粮食”等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性业务委托代理及财务补贴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储备粮油管理“企业保管、政府保底”的工作职责。建立权责明晰、政企分开、阳光操作的地方粮油轮换制度。四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创新国有粮食企业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入地方国有粮食行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组改制。五是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将粮库、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立项和建设用地;要将国有粮食企业按规定出让处置国有闲置土地获得的收益,全额用于粮食仓储、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及粮改和社保资金筹措。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粮食储备、购销经营、特色粮油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信贷支持。
(二)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粮食储备保障能力建设。完成新建30万吨、维修18万吨粮油仓储设施任务;推进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体系的运用;加快铁路,水路物流节点建设,推广散装、散运、散储、散卸,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应急成品粮和小包装食用油储备,落实45个应急加工厂和370个应急供应点。三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引粮入遵”粮油质量检测机制,严把粮油质量“入口关”。加快构建以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县级粮油质量监测部门为骨干,覆盖全市的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四是加大军粮供应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五是推进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扩大统计覆盖范围,为有效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三)大力实施“智慧粮食”工程。一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粮食储备和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粮食流通行政管理效能,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二是启动粮食供需平衡预测、粮食市场预警监测、粮食库存监管、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等信息化功能,实现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交易等环节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三是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特色粮油、放心粮油电商平台建设,延伸粮油“销售链”。四是建立市级“智慧粮食”平台,强化数据挖掘、可视化、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全省实现“智慧粮食”打下基础。
(四)加快市、县粮油物流园区建设。一是推动遵义粮油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建成集粮油仓储、铁路物流、批发交易、高端粮油加工和综合配套等为一体的高端粮油物流产业园区。二是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加快建立粮油物流园区,构建以市级粮油物流园区为中心、相关县(市、区)粮油物流园区为节点的全市粮油物流市场体系。
(五)加快培育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一是认真落实《省粮食局关于扶持我省民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粮办〔2014〕230号),对骨干龙头企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名牌产品及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和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按照《省粮食局省教育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放心粮油”进学校工作的通知》(黔粮联〔2014〕320号),对供应“放心粮油”的国家级、省级扶贫龙头企业项目贷款给予贴息。三是坚持市、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重点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四是组织、推荐我市粮油产品参加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贵州省品牌产品及参加省内外粮油产品展示展销,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粮油品牌和企业。五是积极组织全市粮油企业参加贵州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提升全市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促进粮油科学健康消费。一是深入开展“家庭在行动”、“青年在行动”、“企业在行动”等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节粮减损行动。二是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控制粮食不合理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加大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节粮减损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四是建立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并积极发挥作用,面向学校和社会公众开展爱粮节粮、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等互动体验活动。
(七)加强粮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拓宽引进渠道,面向全社会吸纳人才,通过公开招考、公平竞争的遴选机制,充实粮食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与国内专业院校合作,抓好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三是抓好粮油保管员技师和粮油质量检验师等特有工种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5年内实现岗位技能培训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粮食工作议事制度。将推动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县(市、区)长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
(二)建立完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粮食风险基金、粮食流通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粮食工作有效开展。
(三)建立粮食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全市粮食流通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将粮食流通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考核内容,完善粮食工作现代统计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
201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