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滨政办字〔202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19〕43号)精神,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强化要素保障,激发体育消费和市场活力,促进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
1.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国际品牌赛事、自主品牌赛事、体育职业赛事、特色品牌赛事、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赛事的赛事体系。鼓励引进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赛事。积极举办“沿黄”马拉松、自行车、足球、篮球以及“中国·博兴”环麻大湖轮滑公开赛、中国轮滑联赛(博兴站)等体育赛事。培育1-2项国际品牌赛事,2-3项全国品牌赛事。支持各地积极开展特色品牌赛事创建活动,形成“一县一品”赛事体系。大力发展赛事经济,鼓励企业赞助体育赛事,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以下各项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具体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支持职业体育赛事发展。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职业俱乐部。推动职业体育、专业体育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组队参加国际、全国和全省各类体育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向国家、省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符合条件的以“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助,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二、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
3.普及大众健身项目。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互促共进,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化。普及推广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路跑、骑行、棋牌、体育舞蹈、广场舞、毽球、钓鱼等大众运动项目。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优秀资源,推广武术、秧歌、龙舟、摔跤、舞龙舞狮、信鸽等运动项目,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和进校园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4.推广时尚运动项目。立足我市黄河资源和湖泊资源,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制定健身休闲时尚运动项目目录和发展计划,重点建设绿色生态黄河户外运动产业带、蓝色湖泊运动休闲产业带。鼓励发展冰雪、攀岩、皮划艇、铁人三项、台球、跑酷、轮滑、定向越野、汽摩、航空等新兴时尚健身休闲项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5.培育“互联网+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健身课程和健身产品,推广网络健身、智慧健身房等新形式。发展好滨州智慧健身管理服务平台,支持体育在线平台运营单位向群众提供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赛事参与、资源交流等综合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
6.加速推进品牌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并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打造国内知名、世界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自主品牌。重点推动惠民体育绳网、无棣户外运动用品的科技创新及品牌化建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推进“制造+服务”发展。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制造+服务”发展模式,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探索制造企业增值服务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加大体育设施供给
8.健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全面落实
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建要求,新建居住区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GB50180-2018)》等标准规范。规划建设滨州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主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及附属配套设施。鼓励各县(市、区)和相关组织综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大力兴建灵活多样、亲民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加强绿道、步道、骑行道规划建设;支持兴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
9.盘活用好体育场馆资源。完善提升体育馆、市民体育健身广场,提高综合利用率。鼓励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鼓励各地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建设街道或社区健身中心,推进学校与街道、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
10.规范体育场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建立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制定相关安保标准,分级分类明确体育赛事安全设施和安保人员装备配备要求,推动安保业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
五、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11.壮大骨干体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增强我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建优质体育品牌,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体育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力度,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落户我市,充分发挥滨州体育产业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吸引省内外知名大型体育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运营中心,采取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大型企业来我市投资,快速提升我市体育产业骨干企业数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12.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开展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引导健身俱乐部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引进知名体育企业和品牌,孵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体育企业。大力培育体育中介、体育传媒、运动康复、体育经纪、体育会展、策划咨询等新业态企业,催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
13.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或人员依法成立行业组织。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和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形式引导其承担更多的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和服务职能。(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体育局)
六、推进融合发展
14.加强体旅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和赛事。利用滨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民间体育项目资源,将骑行、登山、徒步、定向、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发展绿色旅游的重要方向。大力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和体验相结合、旅游与赛事观赏相结合的体育休闲旅游、体育赛事观赏旅游精品项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15.推动体医融合发展。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在体质测定、运动健身、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医务监督等方面的相互配合,鼓励运动防护师、运动康复师等体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医融合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倡导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推进健康关口前移,达到增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
16.加快体教融合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鼓励各地将体育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支持学校与体育部门建立运动员共同培养机制。继续组织好全市各级中小学体育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共青团滨州市委)
七、促进体育消费
17.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种体育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18.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采取发放消费券、体验券、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延长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丰富夜间体育消费活动,结合本地实际,举办“体育夜市”“晚间赛场”。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推动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消费时尚。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滨州银保监分局、市市场监管局)
19.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六个一工程”。推行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激活健身培训市场。探索实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评定制度。加大科学健身宣传力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运动健身团体,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职工配备健身设施,大力推广机关事业单位工间操。(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财政局)
八、强化保障措施
20.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优化体育赛事安全许可及审批流程,定期公布赛事目录,制定办赛指南,明确举办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大型赛事多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推进赛事安保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化,落实承办者安全主体责任和经营场所安全责任,降低体育赛事活动安保成本,建立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
21.搭建体育产业资源交流平台。鼓励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合作,建设中小体育企业服务平台。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支持企业参加国际级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博览会,支持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构建开放共享、多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公共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完善滨州智慧健身管理服务平台,努力构建管理高效协同,服务普惠便捷,技术数据共享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为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服务,为市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消费提供便利。(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
22.强化智力和技术支撑。加强体育产业决策咨询和专题研究,运用好我市体育产业智库,聚焦问题,研究对策。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及时监测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开展全市体育产业名录审核及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建立体育资源数据库和产业项目库。(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统计局)
23.实施规划编制。将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体育产业有关内容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分类制定重点运动项目和重要业态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体育局)
24.强化体育人才支撑。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体育类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用品研发、赛事策划运营、场馆运营、体育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吸引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来我市创业和发展。我市体育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生活补助、落户入学等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从事国家体育职业资格培训。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作用,引导群众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参与体育健身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九、完善产业政策
25.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项目补贴、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重大赛事活动和企业等给予扶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创新项目合作方式,积极引入PPP等模式支持公共体育设施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体育局)
26.保障发展用地。把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机构。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统筹考虑体育用地布局,落实体育用地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鼓励各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实行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
27.落实已有税费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积极协调推动、土地、税费、水电气价格等体育产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各有关部门要责任到位、加强协同,结合实际完善细化具体措施;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转型升级,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19〕43号)精神,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完善群众体育内涵,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一、出台背景
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19〕43号),《意见》指出,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结合疫情后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健康、更加注重提高生活品质带来的体育健身需求,紧密结合滨州实际,通过对县区体育部门、体育企业调研,广泛征求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
二、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从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设施供给、市场主体、体育融合、体育消费、保障措施、产业政策九个方面提出了27项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打造国际品牌赛事、自主品牌赛事、体育职业赛事、特色品牌赛事、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赛事的赛事体系,支持职业体育赛事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各类赛事,发展赛事经济。
二是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通过普及大众健身项目,推广时尚运动项目,培育“互联网+健身休闲”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是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品牌创新,推进“制造+服务”发展,加快打造国内知名、世界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自主品牌。
四是加大体育设施供给。优化体育产业供地,鼓励利用既有设施改造及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体育设施,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
五是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壮大骨干体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增强我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建优质体育品牌,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六是推进融合发展。推动体医融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鼓励体旅融合,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加快体教融合。
七是促进体育消费。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
八是强化保障措施。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搭建体育产业资源交流平台,强化智力和技术支撑,实施规划编制,强化体育人才支撑。
九是完善产业政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保障体育发展用地,落实已有税费政策,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