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全文废止】
宁政发〔2012〕58号
税谱®提示:根据《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部分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的决定》 ( 宁政规字〔2024〕6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三月六日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
根据市委《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宁委发〔2011〕51号)和市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 (
宁政发〔2011〕111号
)精神,为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发展、彰显农业农村发展特色、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以农为本、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学整合资源,精心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功能配套、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格局,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郊区县旅游产品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全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社会消费新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亮点、郊区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新增长点,有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郊区县休闲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分别达到84亿元、484亿元。
2012年,具体目标是:
全市郊区县接待旅游者1592万人次,同比增长31%;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3%。
休闲农业接待旅游人数突破960万人次,同比增长32%,总收入突破37亿元,同比增长35%。
打造汤山、横溪、汤泉、冶山、洪蓝、桠溪等十大特色旅游街镇和高淳桠溪大山村、江宁横溪石塘村、六合竹镇大泉村、溧水傅家边涧东村、浦口永宁侯冲村等十大特色旅游村。
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0条;提升特色农庄20个;创建市级农家乐文明经营示范户30家;培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500人次;新增乡村旅馆及农家乐床位5000张。
三、工作举措
(一)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市农业、旅游部门要科学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整合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资源。各区县要结合本区域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要求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着力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水平,尤其要突出休闲农业特色主题园区和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培育和打造,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
(二)多元发展,打造精品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九大工程,加快推进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示范村、休闲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农庄以及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精心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经典旅游线路。
1、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旅游、娱乐休闲、休闲农业等八大类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完善全市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郊区县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江苏未来影视文化产业园、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三期、四期)、乔波冰雪世界、银杏湖游乐园、汤山紫清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平山体育风尚基地、冶山枫彩生态园、黄山岛旅游度假区、漆桥古镇、桠溪国际慢城、水乡慢城等项目建设。
2、农家乐示范村工程。大力推进农家乐示范村建设,发展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自然村落为主的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农家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旅馆,促进游客增加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延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链。2012年,大力扶持发展十大特色农家乐村、200个农家乐经营户。农家乐示范村要按照管理服务中心齐全、环境优美、有休闲体验项目、服务规范有序、带动农业产业“五有”要求建设,成为“园林型村庄、花园型农户、创业型农民”合一的“美丽休闲乡村”。
3、休闲农业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工程。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主题农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生产上,注入休闲农业功能,打造具备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休闲农业园区及乡村旅游度假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重点打造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高淳迎湖桃源度假村、武家嘴农业科技园,溧水傅家边生态农业园、白马农业硅谷,浦口雨发生态农业园,六合竹镇桃花岛景区,栖霞八卦洲农业产业园以及雨花台区板桥生态农业园等,通过休闲农业园区与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推动乡村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乡村旅游集聚效应。
4、农庄品质提升工程。按照提高与农业的关联度、提高农民参与度、提高市场认可度的要求,突出商务会所式、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和DIY式等四种类型。重点打造万成生态园、丽铭农庄、奇水园、大金山农庄、银林山庄,千禧万福农庄、天龙假日山庄等一批农庄。围绕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果蔬采摘、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不同特色,强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塑造,大力发展“一庄一品”。适时组建农庄联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联盟内实行统一包装标识、统一策划、统一营销、统一管理。
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创建工程。办好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农业节庆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市场化水平,丰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内容。继续做好特色节庆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通过高淳螃蟹节、国际慢城金花节,江宁汤山温泉国际旅游节、春牛首踏青节、横溪西瓜节、溧水梅花节、六合龙袍蟹黄汤包节、栖霞八卦洲乡村旅游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精品线路打造工程。重点包装推广江宁汤山温泉度假之旅、浦口休闲养生温泉之旅、高淳国际慢城生态之旅、滨江文化休闲之旅、春牛首踏青之旅、秋栖霞赏枫之旅、六合山水地质体验之旅、横溪美丽乡村之旅、老山—珍珠泉生态山水之旅、溧水民间收藏赏鉴之旅1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南京乡村旅游。
7、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开发工程。着重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推进剪纸、农民画、民歌、手狮、民间大鼓、大马灯、跳五猖等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使其融入乡村旅游体验式活动,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顺应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餐饮消费的需求,在特色菜肴上下功夫,推出各类乡村特色土菜、名菜、招牌菜。举办美食大赛,提升乡村旅游餐饮服务水平。
8、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工程。组建旅游商品协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扶持培育乡村旅游商品企业。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规模,鼓励生产企业创建品牌产品,大力发展集民俗、乡土、时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商品。加快建设各类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9、乡村旅馆及农家乐床位新增工程。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馆及农家乐床位,推进农庄住宿设施建设和改造。2012年,五个郊区县新增乡村旅馆及农家乐床位5000张。
(三)完善配套,优化服务
优先解决重点休闲农业点与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旅游镇(街)村之间的道路连接线建设问题,依据客流量情况和换乘需要,合理设置专线,增加通往郊区县休闲农业景点的交通线路;推动乡村旅游景区(点)公共厕所及停车场升级改造工作,完善郊区县国家等级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点和自驾游基地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
(四)加强宣传,广泛促销
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定位分析,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手机等多种载体,开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休闲农业促销纳入农产品促销计划,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齐抓共管、开拓市场。
(五)强化管理,提升品质
按照“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创业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农家乐文明经营示范户评选、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点)、省级自驾游基地等创建工作。通过送教上门、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镇(街)干部、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各区县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市政府成立由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农业、旅游、住建、财政、规划、国土、交通运输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筹划和指导,研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各郊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系,形成市、区(县)、镇(街)、村四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市发改、住建、规划、国土、交通运输、环保等部门要加大对郊区县休闲农业与旅游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省、市重点旅游项目,优先给予用地支持;对利用荒地、荒坡、废弃矿山和未利用地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承包农户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用地者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使用权;对乡村旅游景区内的设施农业自用屋篷、游乐设施、公厕以及竹楼、木屋等非永久性建筑设施,各郊区县可参照临时建筑予以审批管理,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经费支持。市农业项目资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用于扶持现代农业及农家乐发展;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宣传促销、专项奖励等。各郊区县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三)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企业服务标准、互助合作规范和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工商、卫生、公安、物价、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点)的监督检查,制定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办法,确保食品卫生和游客人身安全,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扶持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龙头骨干企业,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带动全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
(四)强化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重视农业多功能开发,注重挖掘地域特有的文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乡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五)强化工作考核,完善管理机制
根据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和统计报送系统。市农业部门按相关要求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统计和监测;市旅游部门重点加强乡村旅游的统计和监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对各郊区县政府及市有关部门承担的发展任务,每年进行目标分解和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街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考核机制,突出考核重点、细化考核措施、提高考核效果。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