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还在人工检索法规吗?体验一下税谱AI
快速定位属地法规库;识别过期、废止、疑义条款;排除网络干扰 全部数据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团队人工核对 365天不间断更新,零幻觉
还在人工检索法规吗?体验一下税谱AI
快速定位属地法规库;识别过期、废止、疑义条款;排除网络干扰 全部数据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团队人工核对 365天不间断更新,零幻觉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红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红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宜府发〔2014〕31号

税谱®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4号规定,继续施行

税谱®提示:根据2020年12月18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10号规定,决定继续施行

税谱®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宜府发〔2023〕9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高新区管委会:


  宜昌是“宜红茶”的核心原产地。为了充分挖掘宜昌红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在提升绿茶的基础上,以振兴红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一)明确发展思路。以“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品质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茶产业、茶农收入倍增为目标,突破性发展红茶产业。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工程,同时兼顾黑茶、黄茶、白茶等其他特色茶类的共同发展,实现宜昌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增强茶产业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发挥支撑作用。

  (二)科学规划布局。科学规划红茶主产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及品种适应性要求,制定红茶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全市重点建设宜都、五峰、夷陵3个生态红茶大县,五峰自治县采花乡、渔洋关镇,夷陵区邓村乡、太平溪镇,宜都市王家畈乡、潘家湾乡等30个红茶专业乡镇,重点培育20家龙头企业,200家红茶专业合作社,2000家红茶生产专业大户。原则上每500-1000亩茶园建设1个初制加工厂,每1万亩建设1个精制加工厂。

  (三)确定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市红茶产量翻一番,达到2.5万吨,产值翻两番,达到16亿元,茶农收入增一倍,亩平鲜叶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打造公共品牌

  (四)培育公共品牌。加快推进“宜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共品牌申报工作,授权红茶协会制定红茶加工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一主多副、共建共享”的原则,同步推进茶叶公共品牌和自主品牌建设。各企业在对外统一使用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品牌创建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五)加强宣传推介。抓好红茶宣传策划和品牌营销,全市每年举办高规格的茶叶博览会等大型节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客商洽谈合作。在各种新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开展宜昌红茶品鉴、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活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到1-2个大城市开展宣传推介。引导红茶企业更新营销理念,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加强品牌营销。

  三、提升红茶品质

  (六)加快良种繁育。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快选育、繁育本地优良品种,适当引进外地红绿兼具的名优无性系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种植率。加强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和监管,提高良种茶苗繁育能力,年育苗1亿株。

  (七)建设标准茶园。制定标准茶园建设标准,每年建设标准茶园5万亩以上,到2020年实现标准茶园全覆盖。加快改造低效茶园,重点抓好树种改造、园相改造、肥培管理、田间道路改造和排灌设施改造。积极开展有机茶园示范创建活动,每年创建有机茶园示范样板1500亩,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国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八)提升加工工艺。组织编制并严格实施新的宜昌红茶生产标准,加快提高红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采取“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指导的办法,研究完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流程,开发具有宜昌特色的红茶新产品,形成宜红茶独有的“条紧细、色乌润、香鲜爽、味鲜甜、叶红匀”的品质。

  四、培育领军企业

  (九)突出培育重点。全市规划建设150家红茶初制加工厂,重点扶持30家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红茶初制加工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重点培育一批红茶产业领军企业。市级重点支持一批红茶加工龙头企业,主产县市区、乡镇重点支持一批成长型红茶加工中小企业,促小进规,形成产业集群。

  (十)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省、市级红茶科技产业链。加强市场开拓,支持红茶企业开设专卖店、连锁店,积极组织红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和农超对接活动,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导推动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设立营销网络。

  五、强化科技支撑

  (十一)加强技术研发。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红茶产业发展顾问,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支持产茶县市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立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岗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组建市级茶叶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立技术集成创新、加工工艺创新、营销策划创新及产业政策研究等创新团队,重点开展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标准化生产、传统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茶叶科研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引进、吸收和转化科技成果,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发展茶产业。大力开展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相融合”为主要内容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面推广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的茶叶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

  (十二)提升装备水平。加快研制、生产、引进和推广中耕、施肥、病虫防治、修剪、采摘等适用机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自主研发和引进茶叶初制、精深加工、贮藏、包装机械,由单机独立作业向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作业转变。

  六、确保质量安全

  (十三)加强质量监管。加快制定完善红茶生产、加工及产品质量标准,严格落实质量安全技术规程。建立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对茶叶生产条件和环境的监测。支持建设湖北宜红茶产品检验中心,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类别、范围和剂量,在红茶主产县市区推行集中采购、集中用药、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措施。

  (十四)健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市、县两级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积极推行茶园GAP认证和加工企业HACCP认证,建立基地产品生产记录,逐步完善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七、推进产业融合

  (十五)突出产业特色。积极支持各茶叶主产县市区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突出不同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融合。五峰自治县要借助良好的山水、生态等资源,突出茶旅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夷陵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产地交易市场,推动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市场品位,探索建立国际茶叶交易与拍卖中心,突出发展电子商务;宜都市重点抓好茶园机械化技术综合应用示范,突出农机、农艺结合,建设完整的现代茶叶产业体系。

  (十六)弘扬茶文化。围绕宜昌奇山秀水、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发掘和弘扬茶文化。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办好各种展示、展销、品茶、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节活动,让更多的人群鉴赏品评茶文化、茶产品,提升宜昌茶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十七)推进茶旅结合。依照“两山一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突出茶旅结合、产村相融,抓好基地建设与旅游线路布局,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同时积极扶持各地集绿色生态、品牌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茶文化休闲园建设,以茶生态、茶文化、茶民俗旅游为主体的专业村建设,促进茶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八、强化保障措施

  (十八)强化组织协调。市政府成立宜昌红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宜昌市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组建宜昌红茶产业协会,统一制定红茶生产标准,制定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统一宣传、推介、使用公共品牌。茶叶主产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红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红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市农业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市发改、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涉茶项目申报和专项资金落实;市工商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主体资格监管、品牌建设、广告宣传和市场监管;市经信部门要重点培育壮大红茶加工规模企业,对使用电、气、油等清洁能源的企业加大补贴力度;市国土部门要将土地整理项目重点向茶叶产区倾斜,优先保障茶叶加工企业用地需求;市水利、林业、扶贫部门在低效林改造和生态补偿、水利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安排上重点向产茶区倾斜;市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打造省级茶叶科技产业链,加快培育市级茶叶科技产业链;市质监部门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申报争取工作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茶叶精制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市商务部门要重点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和帮助茶叶企业扩大内销和出口市场;市政府金融办要支持企业做好上市工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贷款规模;市供电部门要大力支持茶叶加工企业用电改造扩容,积极推行峰谷平电价,争取落实茶叶加工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标准收费;市旅游部门要积极组织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和促销活动;市宣传、广电、文化等部门要充分挖掘茶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

  (十九)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扶持红茶产业发展。市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整合涉农资金1000万元,支持红茶产业发展,主要用于红茶公共品牌培育宣传、科技攻关、搭建电商与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每个主产县市区每年要整合涉农资金不少于2000万,用于支持红茶产业发展,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生产加工。

  (二十)强化督办考核。建立红茶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加强检查督办,实行专项考核,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对在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公共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自营出口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宜昌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5日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