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还在人工检索法规吗?体验一下税谱AI
快速定位属地法规库;识别过期、废止、疑义条款;排除网络干扰 全部数据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团队人工核对 365天不间断更新,零幻觉
还在人工检索法规吗?体验一下税谱AI
快速定位属地法规库;识别过期、废止、疑义条款;排除网络干扰 全部数据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团队人工核对 365天不间断更新,零幻觉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

宜府办发〔2012〕23号

失效日期2025-12-18

税谱®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10号)规定,继续施行。继续施行及修改后施行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5年;文件本身有效期或适用期限少于5年的,从其规定。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学校: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履行职责

  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品位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坚持属地管理,实施分类施救

  各级政府要按照流入地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内以流浪乞讨为生的居民进行教育和妥善安置,防止其外出流浪乞讨;对流入本辖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要督促和指导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做好告知、引导和护送工作。城镇社区要形成网格管理员与救助管理机构互动的救助工作网络和机制。

  救助管理机构要按照分类施救的原则,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保护性救助,对流浪乞讨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帮扶性救助,对流浪乞讨病人实施救治性救助,对其他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教育引导,认真甄别,因人施救。要根据受助人员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救助期限的,应报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在宜昌区域内流浪乞讨的人员,由流出地县市区民政部门及救助机构负责接回安置;对能查明户籍所在地或住所地、本人不愿自行返回、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民政部门也拒不接回的流浪乞讨人员,由流入地救助管理机构送交流出地民政部门。省内跨市州的护送工作由宜昌市级救助管理机构承担,负责护送到县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跨省的护送工作由宜昌市救助管理机构护送到负有跨省接送受助人员责任的救助管理机构。对于无法查明户籍所在地或住所地的,由流入地救助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及时安置。待安置的受助人员在站内滞留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受助未成年人的生活、返乡和安置。要为其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要承担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责任,积极与流浪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联系,妥善安排流浪未成年人返乡。

  三、落实部门职责,强化协调配合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事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社会工程。各相关部门要将其纳入本部门工作总体安排,切实履行职责,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作,及时通报情况,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民政部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定期通报各地、各部门工作情况,组织督办和整改工作。

  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操纵未成年人、拐卖拐骗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协助有关单位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在救助管理机构设立警务室或派驻民警,协助做好救助管理工作。

  城管部门:在日常巡查和执法过程中,对保护性救助对象要直接护送至当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帮扶性救助对象应告知、引导或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对救治性对象,要通知120急救中心和当地救助管理机构实施救治。

  司法部门:大力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及时办理涉及流浪乞讨人员的案件,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与救助管理机构建立法律维权协调机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与流浪乞讨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做好服刑人员子女的法律援助工作。

  医疗卫生部门:负责指导救助管理机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防止发生传染病疫情;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突发疾病和突遇伤害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治;积极支持并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预防接种,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救助管理机构的教师、医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对有就业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年满16周岁的流浪未成年人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和技能培训。

  教育部门:妥善安置返回原籍的适龄流浪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配合救助管理机构做好教育转化、心理矫治工作。

  编制部门:根据救助工作需要,按《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落实救助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

  财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保障工作,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除统筹安排救助支出之外,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支持救助机构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满足正常运转需要。

  交通部门:协调铁路、公路、航运等各类运输行业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救助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返回原籍提供交通方便。

  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均有义务告知、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方式乞讨的,应向公安机关举报,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四、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追究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宜昌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与标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不主动,劝导、护送、报告不及时,造成流浪乞讨人员失救,并出现严重问题的救助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要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坚决杜绝歧视、推诿、丢弃求助人员的现象发生。

  二○一二年四月三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4月5日印发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