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政办秘〔2021〕47号

税谱®提示:根据 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淮政〔2023〕23号规定,现行有效

税谱®提示:根据《 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淮政〔2024〕47号规定,现行有效。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1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一地两区一城”要求,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切入点,坚持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淮北、实力淮北、美丽淮北、幸福淮北、效能淮北。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优“五群十链”,编制各个产业提升实施方案,建立重点企业和项目库,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突出抓好“双招双引”,聚焦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不断提升招引实效。加快推进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2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紧盯产业政策导向,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疗和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持续摸排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加快构建“专项—工程—基地”滚动发展格局。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数据产业政策和服务精准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进一步落实园区主体责任,以处置任务为抓手,协助各园区开展土地资源清理整合,以盘活存量或者僵尸企业处置方式收回收购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利用分割转让、租赁方式实施二次开发利用,推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用地单位通过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使用土地,不断加强新兴产业项目用地保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投资促进中心等)

2.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贯彻落实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时跟踪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录的编制进程,推动节能低碳转型升级,培育行业标杆企业,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深入实施新型制造工程,培育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力争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70台左右、建设智能工厂1个和数字化车间4个。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25年,培育25个左右智能工厂(含数字化车间)。着力培育绿色制造体系,落实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建立绿色制造名单培育库,持续开展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创建活动,开展绿色产业链创建工作,推动园区绿色化发展。开展服务型制造行动。积极推荐企业申报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着力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加快运用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企业应用场景数字化改造,打造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淮北矿业、华孚时尚、口子酒业等行业龙头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淮北矿业集团开发基于5G环境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应用。加快节能和环境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县区、园区、企业开展融合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园区、企业申报国家(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试点。围绕新兴产业服务化转型需求,大力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和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2个。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绿色供给,促进文旅、养老、康养、育幼、研学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巩固智慧养老省级示范创建成果,为特定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支持普惠性医养结合项目,制定“十四五”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齐抓共管机制,推动实践营地、研学旅游等教育服务产品研发。深度挖掘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运河旅游、乡村旅游、健康疗养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拓展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有序发展共享经济,探索闲置物品的分享使用方式。大力推行环境污染、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第三方治理,鼓励引导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采用环保管家、托管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等)

(二)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4.严格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立行立改、从严整改。全面梳理排查2018年6月以来全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情况,督导未落实煤炭替代的项目落实整改。加强重点耗煤企业节能减煤监督检查,深入推进“一企一策”耗煤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严把用煤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用煤项目坚决不予审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等)

5.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提升供给和调峰消纳能力,加快新能源建设,突出抓好已取得建设指标的国家光伏、风电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竞争性配置并网规模指标。谋划储备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等)

6.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煤炭开发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煤炭绿色深加工战略,持续提升原煤入洗率。加大煤系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扩大淮北矿区煤层气开采规模。推进工业生产、建筑供暖供冷、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气代煤”“以气代油”。加快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电网节能降耗,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减少电网传输损耗。加强电网建设,合理规划布局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站点,推动地区主干网架结构升级,同时为淮北市新能源电网接入提供保障。积极争取第二气源,推进宿州-淮北-萧县-砀山天然气主干管网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扩大天然气替代利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杜集区政府、烈山区政府、淮北供电公司等)

(三)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7.大力提升铁路运能。积极推进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淮北至阜阳城际铁路建设,完善我市高速铁路布局。深化淮北至商丘(永城北)铁路项目研究,争取将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推进前期工作。积极配合河南禹亳铁路公司,推进三洋铁路早日建设,完善我市货运铁路运输通道布局。以淮北煤炭运输主通道为重点线路,推进煤电相关企业原料与产成品从公路向铁路转移,提升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长距离线路铁路运输比例。修订淮北港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进孙疃码头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家家悦综合产业园、淮海中瑞农产品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皖北农产品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丰富列车编组形式,持续推进长三角货物快运等特色铁路货运产品开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

8.优化提升水运效率。研究落实省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沱浍河航道建设,加快沱浍河航道临涣船闸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进沱浍河航道(李口集至临涣段)整治工程,对跨航道铁路桥、公路桥进行迁改,对航道进行整治。(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淮北港投等)

9.推进运输装备设施升级。推进道路货运车型标准化,引导企业有序更新淘汰不合规车辆。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更新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统筹规划建设专用充换电站和快速充电桩,推进建设油、气、电、氢综合能源服务站。加快推进1200总吨及以上内河干散货船受电设施改造,积极做好我市浍河码头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在码头设立海关监管点,将码头建设成具备运输集装箱功能的内河码头。(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等)

10.推动多式联运提速。大力推动区域多式联运建设,以实现两个转移(公转铁、公转水)为重点,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孙疃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紧盯集装箱、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依托青龙山货场物流基地,持续推进我市多式联运,增加海铁联运对接港口,依托浍河码头推动江河联运。(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等)

(四)积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11.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在绿色技术领域积极培育“一室一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平台,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省建设布局,重点推进理士集团安徽先进能源研究院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低碳零碳等领域,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承担国家、省重大绿色低碳领域攻关计划和科技计划,开展规模化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

12.推进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积极推进建立淮北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分市场。发挥淮北市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用,开展绿色技术交易活动,着力打造绿色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转移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产业化。积极参加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展示交易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鼓励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绿色技术创新“经纪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

13.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依托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共同体合作,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创新资源共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企业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人民银行淮北市中心支行等)

(五)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4.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节能减排计划,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推动能耗双控精细化管理。依托省级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管理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用能权交易。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对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实施改造升级,确保达到能效标准要求;淘汰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限制用能。(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等)

15.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结合省级界定“两高”项目范围,落实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坚决查处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两高”项目,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潜力,积极推动已建成的“两高”项目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施动态监测,强化常态化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全市域内不再受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铸造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的环评文件;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批;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两高”项目,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相应的减排措施应在项目投产前完成。(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等)

16.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按照“一园一策”原则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2025年底前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煤化工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固废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废气、余热发电,废水、废液循环利用,推进一批大项目建设,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为,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典型模式,争创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等)

(六)扎实推进污染排放深度治理。

17.加快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严格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指导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的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扎实有效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大型燃煤发电厂实施超净排放改造,实现清洁排放。做好其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鼓励企业参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指南开展提标改造。严格执行省制定的家具、砖瓦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建材类企业提标改造,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开展排污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依规查处整治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不到位行为。(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18.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全力抓好淮北鸿源煤化、临涣焦化环保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省级开发区、化工园区及化工行业环境治理情况问题整治。实施工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提升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水平,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进行源头替代,深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以及移动源、汽修行业VOCs治理,加强VOCs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夏季臭氧攻坚行动,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开展淮北市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建立涉VOCs排放企业重点管控名录,编制重点企业VOCs排放管控台账清单。加强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双随机”检查等日常执法检查,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保持动态清零。(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19.提升环保基础能力水平。加快推进淮北市环境数据融合项目建设,实现多系统平台数据融合,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按生态环境部技术规范,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差异化管控,持续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绩效分级工作。加快落实《淮北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环境监督长、环境监督员职责任务落实。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和清单调查、源解析工作,充分利用大气网格化监管平台、精准检测系统、柴油货车OBD监控系统、黑烟抓拍系统、镇(街道)大气环境监测标准站,提高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加强统筹推进。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树牢“一盘棋”思想,聚焦“十四五”关键期,立即行动,协同配合,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重要工作进展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二)强化机制保障。各县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各行业各领域减污降碳空间,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指标管理、统计监测、风险管控等机制。

(三)督促担当作为。将各县区“两高”项目审批建设情况纳入市生态环保督察范围,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落实情况纳入市对县(区)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范围,加大督促落实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坚决查处、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严查失职之责。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积极跟进国家、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动态,国家、省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后,遵照国家、省文件精神执行。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官网